1. 别扎稻草人
不要只是因为你观察到既有的工具有些小缺点,就把它批评得一无是处,然后急着开发自己认为功能相同、甚至更强的工具。如果你无法充分了解旧工具在哪些脉络、用哪些方式、解决了哪些人的哪些问题,就无法确保在新工具中保留旧工具的关键优点,新工具当然也不容易被接受。
2. 牵好使用者的手
人是习惯的生物。如果人们用一种现成的工具,可解决10种问题,即使每种解法都只有80分,也不会有动机学一种解到100分、但只能解单一问题的新工具;面临新问题也一样,人们会先尝试旧工具,可以做到60、70分,就不会有动机去学新工具。习惯当然可以被改变,但需要细致的引导;尊重使用者过去的经验,才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
3. 别急着找解法
每一个应用,都是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但你确定,你解的是正确的问题吗?从小到大,我们往往被要求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却很少有机会问为什么。问“为什么”很重要,你必须不断地问为什么,问自己,也问潜在的使用者,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解错问题,就算你的应用有极佳的易用性,还是不会有人用。
4. 多认识跟自己不一样的人
别再迷信“把自己的生活做成工具放上网路,就会有很多跟自己一样的人用”。你想得出来的,别人早想出来了;你做得出来的,别人早做出来了。你应该尽量去接触、了解跟自己不一样的人,越多越好;那会让你比别人更有机会,找到更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转化为设计的灵感。
5. 多观察与体验各种型态的生活
从桌机到笔电、到平板、到手机,体积越小的装置,可携性越高,能够进入的生活脉络也越多样。应用程序要有价值,就必须能够在多样脉络中,帮使用者解决问题。除了技术成分之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成分。不去亲身观察与体验各种生活方式,只关起门来是想像不出来的。
6. 发现需求,启发想像
使用者需要的不是工具,而是生活中的问题被解决。当你深入观察人们的生活,发现既有工具解决得不太好、但你可以解得更好的问题,你就发现了真实的需求。当你让人们相信问题能够被你开发的工具解决,你就启发了他们对新工具的想像,让他们产生想要新工具的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创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