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计算机或者设计系的纯科班出身,目前在一个3个全职人员,10个非全职销售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里面负责网站。 产品的流程和大方向是团队里一个co-founder负责,我算是向他不定期汇报,负责流程以及大方向被口头敲定之后的跟产品相关的一切。
我们的整个开发团队都是contractors,创业团队重销售与推广胜过产品,这个是我们的business性质决定的。3个月产品开发的过程当中我被逼得PHP,CSS, HTML,JavaScript,jQuery,架服务器,给服务器杀毒,版本控制,换到苹果电脑,画原型图等等都会了。幸运的是后来找到的后端很靠谱,前端也按规定有高标准的产出。
5月份产品上线,发现各种需要完善,以及添加新功能的地方。这时,前端不稳定因素爆发。前端不好找,真的好的又太贵。于是我需要再去Elance之类的网站上面找合同工,很微管理的用刚刚好的价钱把需要做的工作肢解掉清楚的交给能够胜任的人,然后一天沟通一两次,收集团队的反馈,修改好,测好,审查了再拼起来。
5月之前一切的注意力都在无论如何都要把网站做出来,于是脑袋里面只有进度。今天在跟co-founder沟通一个新的功能,又一次获得看起来天马行空但确实在理的反馈之后,我突然想问问自己,在这个公司里面到底在干什么,我到底在创造什么价值。加入是因为这个公司做的事情让我觉得有价值,我的角色是我几年前就想做的,而且有着很多的可能性,我天生什么都想试一把。知道自己是一个对绝大多数事情都不大感兴趣,但一旦感兴趣就会坚持到底放弃掉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的人。现在跟几个月以前一样,一心要把这个事情做成的想法从来没有动摇过。但突然就开始怀疑,自己来到这里,一切都是从头学。就算学得快,能上手,工作努力,但是见识--见到的好的产品还是没有co-founder多(计算机科班出身但不喜欢编程,生活的有心人)。条理化,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执行力什么的都有,但是这些,换一个人难道就没有么?
您所谓的产品的基因,我们有,是co-founder的,真正的代码都是developer写的,design构思都不是我的--设计以及美感可能是我在产品这块最大的硬伤,我从小就没有啥美感。我在这里,拼拼凑凑,收集表达沟通,这些能够算是我创造的价值吗?我的不可替代性又在哪里呢?
理想的一天是11点睡4点起,除了运动和午休时间,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吸收产品方面的知识,创业方面的知识,当然70%的是用在执行推进网站的进度上。豆瓣微博上面follow的全部都是PM,UI-UX-UCD的人,上HCI的网络课,RSS一堆做产品以及设计的人的博客,收藏经典的产品相关的书,老惦记着去Quora上面搜搜人家的那些know-how。只可惜学习的时间太短了。input不足,但活生生的要天天output。
前几天co-founder从外界获得反馈说建议remove 我们的invite-only 模式变成开放式注册。我知道技术上没有难点,但总不能因为没理由说不于是就说yes吧,毕竟邀请注册会让一些人不注册这个本来就是利弊都有的。Quora知乎所有跟invite-only模式有关的帖子搜遍,再自己总结下得出了结论,我们的网站还是需要靠走流水活的,保证用户发言质量是必须的但是是第二位的,保留邀请朋友的功能能够让新人进来不觉得陌生,应该更多的借鉴dropbox而不是pinterest,于是同意改了。这种找到背后逻辑的决定对于现在积累如此不足的我来说,终归是少的,而且现学现卖终归是慢的。
唉,一直是一个挺粗放的人,今天说到最后仿佛就成了寻求鼓励的贴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叔,不需要人生规划,鸡血狗血或者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之类的职业规划历程。你的贴我都看着呢,没看完,消化不好,看的慢。其实更多的还是回到我最开始的那两个问题,
1 对我们这种情况你觉得,前端设计是不是应该找贵的做的好的还出活快的人,在后端开发出来了,前端交互流程想清楚之后,就拿着最高的标准要求前端的活,然后做出来了争取几个月半年之内前端不再改?(我们半年内一定 要/会 找到钱。有钱了,我会建全职产品团队)
2 背景知识写的这么多,(但愿够啰嗦够详细),能听你说说对我们这种情况,您觉得我应该在什么地方,利用优势也好,弥补团队不足也好,更多的投入创造价值呢?
——特别希望能够对团队有贡献让自己的努力有价值的不再年轻的小白
-----------------------------------------------
挺详细的背景介绍。
创业如旅行,你这个看上去是人生苦旅嘛,负重高原徒步的那种。
你的角色看上去是典型产品经理,PM这个工种是要天分的,你提到的“美感”是天分的一种,但欠缺美感未必就做不了PM,只能说,做不了对“设计感”要求较高的产品。很多相貌朴实的产品也能红透半边天。
通常来说,PM的核心技能之一是对需求的把握。从背景介绍来看,这部分来自你们的创始人,你则负责产品的逻辑实现。所以做着做着,忽然间有点“存在感”的动摇。因为产品逻辑本身是大路货,是普通的经验积累而非必杀技。
或者可以粗俗地讲,你目前正在做一个类似于“包工头”的角色,这当然也很重要,但相比设计师与熟练工人,对自己的价值并不那么自信。至少并不觉得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说白了,就是想成为产品项目中的灵魂人物。
非常遗憾,对于运营驱动的产品,单纯的产品经理不太可能是灵魂人物,他确实只是在带队修房子,而楼盘经营才是项目核心。对于阿里系乃至电商系,皆是如此。如果你这么在意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应该变身为需求的发起方,而不是落实方,换去另一个你能够深入理解市场,厘清需求的项目。
不过,何必焦虑。除了天资佼佼者,天底下难有一步到位的优秀产品经理。通常都是在不断的磨练与挫折中成长起来,我把这个叫做修行。此事急不来的,有一个实战环境给你去修行,尝试各种打法,观察各种效果,已经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我当年在网易还有一年半时间坐冷板凳,没人开发纸上谈兵的凄惨日子呢。
按照我的判断,在充分的实战环境中,一个天资不太差的人,需要两三年来修行各种PM所需的技能与判断力,即我常说的基本功。而基本功扎实的人,遇到有搞头的,同时又适合自己基因(个性/爱好/知识面/人际圈)的项目,这才有天时地利之便,只欠人和。如果希望加速到1年修行成功,老实说,我自己就没做到——我差不多花了3年半才夯实基本功。如果不是环境限制实战,或许能加速到2年吧。
所以,你的修行环境其实满不错的。
正面回答你的问题。
1、减少对前端的依赖,当然要减少不必要的页面与前端效果——这是句废话。少炫技,也不过多追求设计上的感染力,让用户以最快速度获取关键信息,完成关键流程即可。把重点放在需求满足而不是情绪煽动上,不抠细节。缺资源的时候必然如此。
2、不清楚你在做什么样的项目,所以没法判断前端是否要又贵又好,但外包方式不利于长期维护是肯定的,一开始就指望“半年不改”也是不可能的。自认为想清楚了不代表想法正确,新产品必然不断试错,任何举动都会有“这可能是错的”的觉悟,而不是憋足了劲攒超必杀——那实在太危险。
3、你的定位,从介绍来看就是包工头,这并不差,运营驱动产品的PM都干这活儿,负责完成草图而不是创造世界。如果人人都做甲方,不做乙方,这世界也转不动对不对。理解创始人的需求,用产品逻辑高效率地实现它,用尽量少的投入去获得有效的数据验证,这就是你的价值,组织管理的价值。
最后,再次建议找到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对象,否则后期的代码维护会很要命。只有一次性的页面才适合拆单外包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