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尔·盖茨2008年年中退休的时候,本书作者之一的林军曾在老兵群网站写过一篇博客文章--《那些曾经被称为中国比尔·盖茨的牛人们》。在这篇博文里,林军写道:马化腾最像是中国的比尔·盖茨--无所不能,堪称“全民公敌”的腾讯与微软像极了,它们的产品虽然技术不是最好的,但有黏性,扩张性强。
马化腾本人也比较接近比尔·盖茨的气质:害羞、温和、聪明,内心激情澎湃,有着必胜的雄心壮志。两个人都在未成功时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取得成功后则开始让自己显示出无所畏惧的一面。
今天的马化腾在腾讯任董事会主席和CEO,但更多的是扮演另外两个角色:一个是首席架构师,另一个是精神领袖,在这一点上也和退休前的盖茨很像。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张宇宙认为,腾讯早期的创业者之一曾李青很像比尔·盖茨早年的合作伙伴保罗·艾伦。的确,现在喜欢打高尔夫、开游艇出海、做起风险投资人的曾李青很有一些保罗·艾伦的影子,虽然曾李青本人不喜欢张宇宙的这个提法,但他也认为,马化腾就是中国的比尔·盖茨。
在多玩总裁李学凌看来,马化腾是最像比尔·盖茨的。李学凌是中国高科技领域最优秀的观察者和写作者之一,他和中国软件公司的标杆金山公司有许多交往,多玩的天使投资人①正是金山副董事长雷军。雷军和金山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求伯君因为长时间与微软正面竞合,都被称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在创办多玩之前,李学凌曾经追随网易的丁磊,是丁磊重返门户大战的首辅之臣,因为程序员的背景和曾经中国首富的帽子,丁磊也曾经被称呼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谁是最像中国的比尔·盖茨的人,李学凌的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深圳青年马化腾
马化腾,出生于1971年10月,潮汕人,但自小在海南长大。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父母定居深圳,此时的马化腾在读初中二年级。
在深圳这座中国最年轻的城市里,马化腾度过了流金焕彩的少年时代。那时候,马化腾进入的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深圳中学。深圳中学创办于1947年,1983年6月被定为深圳市唯一的市重点中学,1993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高考之后,马化腾仍然没有离开深圳,而是就近上了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创办于1983年,离深圳特区设立不到三年的时间。
在国内,深圳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但是地处深圳特区,发展速度却相当惊人。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就培养出了许多商界精英,例如产销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江,当然还有马化腾和腾讯的另外三个创始人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
在很多人看来,深圳大学并不属于一流名校,考入这所学校的学子并不能称为优秀。但事实上,深圳大学特别是在1989年之前相当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在1989年之前,深圳领全国风气之先。那时深圳大学面向全国招生,考入深圳大学的学生可以把户口迁到深圳,这对很多志在深圳发展的青年学子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深圳大学最有实力的两个系是计算机系和建筑系,这两个系都与深圳当时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当时深圳出了很多大商人,一多半是电子计算机和地产两个行当里的。当然,在1989年之后,深圳大学的招生范围有所限制,影响了不少人才的流入,虽然1992年*南方讲话后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但上海的崛起、香港的回归带来的冲击,以及扩招带来的影响,使得深圳大学在1989年之后很难再涌现出像马化腾那样的大批精英人物。
马化腾曾迷恋过天文,也曾有过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的梦想。一本关于马化腾的传记曾提到,马化腾因为热爱电脑而放弃了自己的天文爱好,并引用了马化腾的一句话:“毕竟天文太遥远了。”而实际情况是,即便是创办腾讯之后,马化腾也依然保持着对天文的爱好,多位腾讯早期的创业员工在接受本书作者之一的林军的采访中,深刻地记着马化腾曾在公司过道中和喜欢天文的同事交换天文问题看法时的热忱和健谈。有一次腾讯董事会送给马化腾的礼物就是一个天文望远镜,虽然只是小模型,但可见其他董事都知道马化腾这个爱好。
同时拥有天文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爱好并不冲突,天文和计算机这两项爱好都是对未来世界探索的重要路径,两者之间是可以存在关联的。对于马化腾来说,天文和计算机两项爱好早早地闯入其心扉,对其日后心有大格局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为日后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化腾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也被放大。一个广泛流传的段子是:马化腾在校期间,经常利用计算机天赋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编一些小程序把学校机房的电脑硬盘锁死,让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马化腾也是各种病毒的克星,普通的病毒对他来说手到擒来,使得机房的老师也经常不得不向他不耻下问。
深圳互联网曾经领先全国
从13岁到深圳至今,马化腾已经在深圳度过了26年的时光。
马化腾能成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具影响力的业界领袖,与他长时间生活和生存的这座城市有着莫大的关联。
在继上海、北京互联网接入节点之外,*开通的第一个节点便是深圳,做港澳出口。深圳一开始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先发之地,与这个港澳出口关联甚大。除了深圳讯业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外,深圳还诞生过诸多第一。
1995年9月,深交所成为深圳数据通信局的专线用户后,创建了巨潮互联咨询网,是国内最早在互联网上提供证券咨询服务的网站之一。
1996年5月17日,也就是“世界电信日”,由深圳数据通信局和颖源公司合作的中国第一家网吧“卡萨布兰卡电子咖啡屋”在蛇口正式营业,这应该是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家网络咖啡屋。①
在深圳的诸多第一中,最有价值、影响最深远的当属1996年4月,深圳数据通信局旗下的第一个BBS网站“一网情深”正式开通,这是中国网络上可考的第一个公众BBS。一网情深的站长,也就是深圳之窗的作者张春晖,他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一网情深的程序是张春晖请Alex(黄峥嵘)、Ace(懂懂)等几位水木清华的创始人和热心网友搭建的,为此深圳电信支付清华互联网学术研究经费约10万元。
当时在深圳电信,张春晖并不负责互联网线路的开放和铺设,但负责铺设互联网线路的机房就在张春晖工作间的内间,因此张春晖有溜进去查看的便利。张春晖依旧记得他第一次通过互联网从《花花公子》杂志网站上下载图片时给他带来的震撼。
一网情深开通之初,张春晖还主动给深圳当时最大的CFido站站长马化腾发邮件,希望转载一些CFido上的内容,当时CFido上的内容很多,而互联网成长态势可见,这本是一个双赢的建议,但当时CFido和互联网之间是两条线,于是便没有了下文。
一网情深诞生了很多日后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比如一网情深的经济版版主就是日后的深圳经济学者薛兆丰,薛兆丰还写过一个“如何做好版主”的帖子,这个帖子里提到了一个叫黄次南的网友,黄次南当时是深圳“赛百威”的总经理,也是潮汕人,是个很聪明、灵活的人,曾是A8公司的联合首席运营官。蓝点的创始人邓煜回到深圳后也加入了一网情深,担任Linux版的版主,邓煜同时也是网易Linux版的版主,邓煜就是个Linux小子。
一网情深和深圳的另一个BBS网站龙门客栈上云集了当时深圳互联网界的诸多风云人物,这两个论坛上的网友中也不乏腾讯的员工。同时,这两个论坛上的网友也成为腾讯OICQ最早的一批种子用户,马化腾每次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应用时,这两个论坛上也总是有网友不断提出他们的中肯意见。
一网情深暴得大名,和深圳本身相对开放的环境有关,也和深圳第二代移民正意气风发有关。深圳本是靠近香港的一个小渔村,1979年起正式对外开放,到1996年前后,已有20年的时间,新的一代深圳移民开始成长起来。
1995年、1996年前后,深圳不仅有深圳讯业那样的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深圳龙脉也在筹建,加上深圳之窗和深圳万用网,深圳的互联网环境很好,这也为之后深圳互联网一直走在全国互联网行业前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先人一步的产业环境,整个城市和互联网足够契合的开放、创新气质,以及良好的人才储备,深圳和香港两地资本市场相邻,使得马化腾在创办腾讯时吸收到深圳这块土地上诸多精华和灵气,为其成就未来的腾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①
润讯工程师(1)
关于腾讯1998年11月11日的创办,在马化腾1993年大学毕业后效力的深圳润讯公司里流传着一个版本:那年马化腾关于类QQ软件的提议没有引起润讯高层的任何兴趣,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小东西有任何前景。据润讯一位中层干部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那时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客户资料比现金收入更重要。特别是有忠诚度的客户,商家往往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之后,马化腾的身影便在润讯消失了,他创办了腾讯。
不过,传闻终究是传闻,其可信度还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化腾并非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他自己也未必能看好QQ的未来,不然之后也不会出现几度出售的故事。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在润讯期间,马化腾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之处。
多位前润讯的老员工在回忆他们的前同事马化腾时,都用了“没想到”、“当年其实不起眼”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他们的统一描述是小马当年一点都不显山不露水,不过今天,“小马”二字好像没人能叫得出口了。
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讯,当时的工资是1 100元。如果你了解寻呼行业,那你一定知道润讯。
寻呼业是中国通讯行业最早开放的子行业之一,后来在电信改革中被横切了出去。
进入寻呼行业需要两个关键资源:一个是频率,一个是中继线。中继线掌握在邮电部手里,频率归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管理。当时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挂靠在国家计委,不归邮电部管。由于是双头管理,所以就会产生松动,相应的就可能有机会。
中国互联网早期的一位标志性人物张树新在进入互联网之前也是在做寻呼业,同样利用的是寻呼业的双头管理。润讯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机缘巧合。
1992年, 29岁的杨军处于其人生的转折关头,这位前深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官员是中国非邮电系统之外的第一大寻呼台--龙飞寻呼的负责人。当时龙飞的客户有8万之多。龙飞虽然成功了,但杨军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这个体制所存在的束缚和缺陷。这时,他遇到了侯东迎。
侯东迎曾在广州电信局任职,1985~1989年在深大电话公司任董事及总经理,期间主要兼职有香港通信业联合会互联网服务及网上内容供应商部部长、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咨询委员会委员。
如前所言,寻呼主要是两个资源的匹配:中继线和频段。但对于侯东迎来说,多年的电信前景让其很容易获取中继线资源,而出身于深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杨军对怎样获取频段资源轻车熟路。1992年3月,身为香港互联网与通信业联合会主席的侯东迎开始和杨军联手打造润讯这个品牌。
润讯最初的起步资金(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一部分是银行贷款)总共才有200万元。不过,靠着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和娴熟的操作能力,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润讯拿到了银行200万美元的贷款,租到了用于建立发射系统和网络系统的设备。从此润讯开始大展鸿图。
侯东迎和杨军的搭配还在于,杨军之前做了四年寻呼的实业,而侯东迎则在香港资本市场有相当的人脉和资源。作为同一个品牌名称,注册于大陆的深圳润讯和注册于香港的香港润讯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交错着复杂的关系。虽然深圳润讯和香港润讯原则上讲没有什么关系,但深圳润迅刚成立的时候,还比较小,借用香港润讯的牌子,做起事来有好处。反过来,深圳润讯在内地市场上取得的卓绝表现,让香港润讯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一操作方法在很长时间内成为那个阶段中国高科技企业惯用的套路,四通、联想等诸多中国高科技企业都是如法炮制的。
润讯工程师(2)
20世纪90年代初,对寻呼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事这一行的企业一般都有相关的背景。由于相对垄断,中国最早的一批寻呼企业过的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而润讯寻呼又是当时特殊中的特殊。除了行业的特殊性以外,润讯本身更拥有两大特殊背景。
首先是人力背景。由于两位创始人一个在无线领域有广泛的人脉积累和影响力,另一个在电信领域地位卓然,一呼百应,因此润讯早期的核心队伍除了法律、财务等专业人士以外,大部分是从中国邮电系统和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中分流出来的。如1994年加入、后来做到业务管理部执行副总裁的陈晓丹,就曾任职于深圳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1996年加入的业务关系部执行副总裁潘如柏,曾任职于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在加入润讯之前就已有超过20年的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加盟,再加上侯东迎、杨军两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使润讯在电信界无论是官场还是市场都很吃得开。可以说,对润讯江山基础的夯实,这些老臣功不可没。然而,特殊的背景造就了这批人在润讯内部特殊的地位,在润讯日后的变革和发展中,这股势力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其次是跨境运营。由于有大陆和香港两个老板同时操作,再加上在电信系统人脉关系顺畅,润讯寻呼既可以在境内运营,同时又能够做深港两地的联呼。当时由于*部门对境外公司进行屏蔽,香港的寻呼公司做不了大陆的境内业务,而大陆几家比较大的寻呼公司基本上都只做境内业务。于是,润讯跨越两边的寻呼的独特优势便凸显出来,以跨境营业为核心竞争力,很快就占领了深圳市场,并向全国迅速蔓延。
之后润讯又率先推出全国卫星联网、秘书台及粤港台等一系列服务,迅速成为中国南方寻呼业的知名企业。
润讯最盛的时候,一年有20亿元的收入,毛利超过30%。润迅公司当时是全深圳福利最好的单位,能每天为2万名员工提供真正的“免费的午餐”。
马化腾虽然在润讯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工程师,但其在润讯的1995~1998年期间,正是润讯神话最光辉的岁月。
因此,润讯无疑开阔了马化腾的视野,以及给了马化腾在管理上必要的启蒙。比如,怎样构建和治理一家规模超过10亿元的公司,怎样在一个新兴市场上获得自己的产业份额,怎样和香港的资本市场取得互动(香港润讯是香港的上市公司,并曾经入选香港的恒生指数)。
同时润讯给予了腾讯最早的客户资源,马化腾创办腾讯最开始的产品就是给寻呼台做配套服务。由于曾经在全国最知名的寻呼公司润讯工作过,马化腾由此在各地寻呼台都拥有一些前同事和朋友,这使其一开始能够相对顺利地起步。
沉静型领导(1)
马化腾会不会生气,这是个伪命题,人总有七情六欲,生气总是难免的。但在很多前腾讯员工以及腾讯内部的员工看来,他们的(前)老板是一个几乎从来不生气的人。说是几乎,还是有例外。其中的一次是腾讯拍拍与淘宝网对决,两边相互挖人,可能淘宝挖得更狠一些,让腾讯拍拍有些被动。当时马化腾和时任淘宝总经理的孙彤宇通了一个电话,希望就相互挖人事件达成一致谅解。据目击人叙述,或许是孙彤宇不愿意就挖腾讯人的行为作出收手的承诺,甚至发出挑衅的言论,马化腾一下子被激怒了,电话里就和孙彤宇抢了几句,大致意思是你要继续挖拍拍的人的话,我也反过来挖你们淘宝的人。等扔下电话,马化腾还有些不消气,嘴里还骂着孙是个什么东西之类的话。这个段子被多人转述,想来是温和、很少生气的马化腾的这段反常表现给他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腾讯北京地区的某高层工作人员曾经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在这篇博客文章里,提到创业时期腾讯几个创始人之间也相互争吵,马化腾也不乏尖酸刻薄的言论。笔者曾就此向包括曾李青在内的数名创业*求证,得到的结论是:马化腾还是很会克制自己的,几个人相互之间吵归吵,但多数时候都是马化腾在起协调作用。从性格上来说,马化腾是偏温和的。
与其他的互联网大佬相比,马化腾就是一个另类。他基本不主动做杂志的封面人物,更不用说上娱乐节目或者做主持了;有关他的个人采访基本没有,关于他的故事更多的是据说和传言,很少能得到确认的;他和他领导的公司也基本上没有引领行业潮流发展的新趋势、新动作和新产品,腾讯本身在产品创新层面其实有很多建树,但由于不对外宣扬,常常被扣上“抄袭大王”的称号,其实则不然。
成名之后,马化腾依旧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便接受采访,也更多是公司行为,诸如最开始的QQ与美国ICQ的关系,之后的域名风波和换标,再后来是QQ换标……上市之后因为公司股价的需要,马化腾的曝光率高了一些,但更多是例行公事而已,缺乏真正主动的出位性言论和举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马化腾并不在江湖中。他直接过问和统领着让所有人羡慕的用户群和自己的自由王国,你可以抱怨、羡慕或者妒忌他,但这确是事实。
马化腾其实也有高调的地方,比如进军门户的举动。在过去六七年中,王雷雷、丁磊、周鸿祎、马化腾、杨元庆都尝试过同一件事情--都想在门户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将流量领先的新浪和搜狐取而代之。Tom在线沿袭李嘉诚旗下Tom集团做大媒体集团的思路,王雷雷在2002年大举投入、发狠要进“门户前三”。备感Tom紧逼压力的网易也一直没有放弃赶超新浪、搜狐的努力,为此丁磊先后换了四任总编辑。2003年底开始,前雅虎中国总裁周鸿祎声称,要为“全球第一门户”在中国夺回“应有的位置”。腾讯则几乎在同时推出,马化腾说得很明白:“我们会进入门户前三,前三中有一家会是新浪,另一家我不知道是谁。”而比这还早三年,联想和美国在线成立合资公司,为把烧成“中国版美国在线”准备了1亿美元资金。
他们都是中国互联网甚至IT界最厉害的角色,不过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了,这个人就是马化腾。特别是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腾讯的网站依靠实时弹窗抢速度和交互,取得很大的突破。
沉静型领导(2)
相对这些高调出场的群体来说,马化腾是个另类,他从不发脾气,为人儒雅,但每一步都有计划。腾讯有集体管理的传统,亲情、友情多于上下级、铁的纪律这些东西。女员工喜欢叫老板“小马哥”,男员工多叫他英文名Pony,是“小马驹”的意思。
曾李青和本书作者之一林军回忆起腾讯进军门户的举动,开董事会时除马化腾之外其他人都反对,理由是太多人失败了,有风险,而且腾讯本身也缺乏人才储备和相关传统。马化腾说服各位董事和总经理办公室成员的理由很简单:腾讯的核心价值是用户,腾讯必须做一个用户黏性超强的平台,把这些用户尽可能黏住,产生相互关联,因此必须上门户。曾李青在听完马化腾的这段阐述后用了“很震惊”这样的词汇,这位最早的腾讯创业*兼首席运营官在那一瞬间读到了马化腾身上的霸气和野心--称霸天下之气和勃勃的野心。于是,曾李青投了赞成票,最后全票同意上门户。
而上马拍拍(腾讯的在线拍卖网站)的故事也几乎如出一辙。最开始腾讯有一个企业级即时通信的部门,不过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部门很尴尬,比如他们到一些地产公司和银行去谈合作事宜,发现这些公司的用户都在用QQ,他们内部沟通本身就是在用QQ沟通,不需要什么企业级的即时通信来推动。因此,马化腾和负责运营的曾李青决定停掉这个部门,去做新的项目。当时战略发展规划部门提交了两个方案,方案之一是人才招聘,方案之二是在线拍卖市场。当时战略发展规划部门给的报告是这么建议的:如果进军人才招聘市场,投入不大,回报很稳定,但市场空间可见;如果进军在线拍卖市场,必须要有大的投入,做长期消耗战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本书作者之一的林军曾经询问过起草这份报告的作者、时任腾讯战略发展规划部总经理的王远,他回忆当时其实是建议上人才招聘的。不过,两位老板给出的一致意见是上在线拍卖市场,也就是后来的拍拍。马化腾和曾李青给出的共同理由是:虽然在线拍卖市场意味着腾讯每年要投入数以亿元计的资金,但能增加QQ用户的黏度,能更好地产生用户之间的相互关联,所以做拍拍。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马化腾内心是很高调的。他不满足于庞大的QQ用户群带来的无线收入,不沉醉于虚拟交易服务带来的创新性收入,不沉迷于休闲游戏市场的绝对老大和在大中型游戏市场的攻城略地,也不担心在门户和在线拍卖方面给其在行业树立更多的对手。他内心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建立起属于他自己能掌握、能操控的QQ帝国。
这样的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通过QQ找到另一半
马化腾是个网虫。QQ一路杀过来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靠用户的不断认可和帮抬,因此,马化腾本人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便今天成为腾讯的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也都要每天上一个小时的网,用自己公司的产品检验用户的反馈。
由于成天泡在网上,平时的马化腾不喜欢也不善于和人交流。中学时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种种的阴差阳错而没能走在一起,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腾讯上下不少人都存在这样一个担心,那就是担心马化腾娶不到媳妇。但后来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马化腾本人是通过QQ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关于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很多。
版本之一是,腾讯上市前马化腾向投资者做路演,需要演示怎么在QQ上添加用户,于是马化腾打开他的QQ(不是10001这个官方号,而是另外一个用来对外交流的号码),这时候有个人表示要求加进来,马化腾的QQ本来是不开放的,不对外加人,但这次为了演示,把这个功能开放,于是才有了这次偶遇。三个月后,马化腾见到了这个生在西北、在北京工作的女网友。再后面的故事是,这个女网友嫁给了马化腾,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
版本之二是,在腾讯某次内部会议上,腾讯联合首席执行官刘炽平鼓励马化腾讲的:一次,一名腾讯香港员工来深圳进行交流工作,这位员工不会用QQ,马化腾就给这名香港同事演示怎么用QQ加人,于是他就登录QQ号(不是10001这个号),开放添加好友的限制,让其他人可以加自己。很快,就有人加马化腾,这个网友最后成了马化腾的妻子。
纵观下来,这两个版本主线相同,都是马化腾给人做演示时被动加的,都是网上认识、网下交往最终走到一起的。
不论哪个版本,对于腾讯这样的公司来说,创始人因为自己的产品而喜结姻缘的故事已足够劲爆,不论对媒体还是腾讯的用户拓展来说都是个很好的题材。但腾讯并没有拿这个故事来推广自己的产品,这应与马化腾本人的性格有关。
马化腾的婚礼是在深圳华侨城的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举办的,当时马化腾把整个威尼斯酒店都包了下来,但基本上没请什么外人,都是男女双方的家属和亲友,腾讯内部也只是部分老员工收到了婚礼的请柬。那天端坐主座的除了男女双方的家长外,还有两位深圳本地的父母官--当时的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和副市长闫晓培,刘应力还担任证婚人并致词。一场婚礼请来两位市长,马化腾的面子还真够大的!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爱情之城。相传只要乘坐贡多拉船穿行在威尼斯的运河上,一个缠绵深情的吻就能让相爱的人白头偕老。这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威尼斯水城的奇观,无数恋人慕名而来。为了永恒的爱情,深圳华侨城的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把这一幕搬到了深圳。马化腾选择在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办婚礼,大致有希望自己的爱情永远幸福的意思,另一个原因还可能在于,马化腾本身就在深圳华侨城豪宅区波特菲诺买了房子。
有关马化腾的一个故事是:马化腾那间面积上千平方米的豪宅前本有个人工湖,但马化腾嫌这个湖容易招来蚊子等昆虫,于是顺手买下了这个湖,然后给填平了,种上一些观赏性的树木,成为他们家的院子。不过,对此并没有得到当事人的确认。
马化腾的婚事让腾讯的员工特别是部门主管们都松了一口气。这是因为他们的老板马化腾以前总是每天凌晨12点也不下班,老板都没走,很多人自然也不好意思先走,而且老板待得那么晚也不是发呆,总是能不断地找出很多问题来给相关负责人员,大家只好都陪着,一起解决问题,一直搞到深夜。
马化腾结婚后下班时间自然提前,开始有的时候晚上九十点钟就下班回家,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化腾不再是工作狂了。腾讯的员工们经常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就能接到老板给他们写的关于产品改进方面的建议邮件,时间大多是前一天的晚上十一二点。
马化腾结婚后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开始相对注重衣着了。婚前马化腾对衣服没有什么特殊偏好,如果没有正式活动,都喜欢穿一些T恤之类的休闲一点的衣服。不过,在太太的指点下,他也开始对名牌时装建立起了概念,出现在镜头面前的马化腾相应也多了几分时尚和洒脱。
马化腾的父母
相比同时代的大部分互联网创业者,马化腾有着相对显赫的家庭背景。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是南下干部,马陈术生于1940年,*党员,中专学历,经济师,曾担任交通部海南八所港务局会计、统计员、计划科科长、副局长,深圳市航运总公司计财部经理、总经理,深圳市盐田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被选为盐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现已退休。
马陈术是潮汕人,是李嘉诚的乡党,所服务的盐田港又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业务形态之一,加上第一次给腾讯做风险投资者中出现过香港盈科的身影①,因此很多人都在猜测马化腾的父亲与李嘉诚之间是不是有很多交往,而这种交往给马化腾以很多帮助。
不过,这些都只是猜测,马陈术对儿子最直接的帮助主要是在腾讯公司早期开着奔驰前来给儿子做账,而间接的帮助可能是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运营方面的经验传承。马化腾的家庭给马化腾的另一个帮助是,马化腾的母亲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是腾讯公司的法人代表。根据腾讯上市的相关公开文件显示,腾讯的发起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正是马化腾的母亲黄丽卿。对于为什么母亲很长时间是公司的法人代表,马化腾的解释是当时创办公司的法人代表必须是待业或退休身份,所以只好让退休的母亲来担任法人代表。
虽然马化腾家庭富裕,但其创业资本更多是来自自己的积累。有传言马化腾的启动资金来自炒股,传说他曾经有过把10万元炒成70万元的手笔。对此,马化腾本人没有正面回应过,但马化腾承认自己曾经靠开发股霸卡发过一笔小财, 并借此进入资本市场,获取资本原始积累。众所周知,马化腾的父亲本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因此在资本市场上马化腾还是有人可以请教的。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论马化腾还是张志东,光靠做工程师的收入是很难积累下他们最早的创业资金的。在润讯的马化腾和在黎明网络的张志东当时的收入水平大致为每月1000~2000元,即便加上年底的分红也没有多少积累。而在深圳电信的曾李青、许晨晔以及在出入境检疫局的陈一丹,由于是在事业单位,收入就更少了。按照当时的《公司法》规定,要成立一家公司,必须具备最少50万元的注册资本,因此摆在马化腾和他的创业伙伴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筹集50万元的注册资本。
最开始的50万元,大部分是由在二级资本市场有所斩获的马化腾出的。不过,马化腾并没有因此占据绝大部分的股份,他聪明地将自己名下的股份定义为,而其他4个人的股份加起来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不会给其他创业合作伙伴造成一股独大的感觉,在极端的情况下其他4个创始人可以一起说服他改变决定,而他要通过任何决议必须至少有两个创始股东同意才能实施。这样腾讯自创始之初就明晰了集体领导的策略,同时马化腾自己也没有失去对整个公司的控制权。
马化腾给公司起名为腾讯,饱含着深长的意味。一方面,马化腾的名字里有个“腾”字,公司和自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后缀为“讯”,更多是因为老东家润讯对马化腾的影响。至于英文名Tencent,更多是参考著名的通讯公司朗讯(lucent)而起的。后来腾讯在香港上市,Tencent的英文名被香港人称为“十分钱”(ten cent),正好那时的腾讯至多是家SP(短信内容提供商)公司,用户所发的短信腾讯收费一毛钱一条,正好十分钱,很是贴切和形象。
低调的溯源
在华人世界的商业领域里,最著名的大人物是李嘉诚。马化腾和李嘉诚一样,都是潮汕人。他们都信奉潮汕人的诸多价值观,比如他们都信奉“商者无域”的道理,认可“不熟不做”的规则。比如追求“稳健中求发展”的李嘉诚,热爱在周末时驾船出海,虽然他说自己“不会去太远的地方”。但从商业角度来看,李嘉诚又极像一个探索未知海域的冒险者:他不断打破华人地域性经营的传统生意局限。每每进入一些门槛高的行业,比如油砂精炼、3G电信业务,他也在成熟规则未缔结之前,摸索出了生存方法。而马化腾在互联网和电信领域的专注,也符合“不熟不做”的规则,而这个领域的广泛多元化多少包含“商者无域”的概念在里面。
在我们看来,马化腾身上最“潮汕”的一点是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以生意为导向,而与官场等主流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可以理解为他如此低调的文化因子。
潮汕方言里有很多骂官的话,诸如“官有二口”,“交官穷、交鬼死”。作为国角省尾的潮汕,自古就是贬官的流放地,这种地理上的弱势也造成了潮汕人的犬儒主义①。潮汕地区的潮商群体极少发生由商向官流动的现象:商人培养子弟,只求精通文字,专心商业贸易,有意无意地与政府保持距离,坚持其在商言商的纯粹商业人格。
马化腾和李嘉诚的另一个相同点是,他们都在做慈善方面不遗余力。很长一段时间,李嘉诚逢人便说:他有了第三个儿子。这第三个儿子就是李嘉诚基金会。而马化腾唯一高调的地方就在做慈善上,每次有关慈善的活动,都能见到马化腾的身影。马化腾曾邀请壹基金发起人李连杰访问腾讯,访问时拍过一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在网络上也广为流传。
曾有人让李嘉诚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人生,李嘉诚的回答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这八个字在同为潮汕人的马化腾心中份量也很重。至少其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作风与李嘉诚的“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是相通的。
在低调和高调之间,在为人和做事之间,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其中的关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马化腾比其他的互联网大佬更值得推崇,因为其具备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公众效益。
引言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视野和境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千古不变。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从伙伴和朋友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马化腾。
在分析马化腾有哪些朋友,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创业伙伴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其他的互联网领袖的圈子。
张朝阳是公认的互联网圈子中最活跃、交游最广的业界领袖。不过,在搜狐的十周年庆典上,出席的嘉宾清一色都是高晓松、老狼这样的娱乐圈的人物。在搜狐的董事会里则有王石、张亚勤、邓中瀚这些同样是时代偶像的独立董事。张朝阳真是一个既有内心期许又时刻注重外部关注的人,他和他的朋友都是具备注意力的人。
田溯宁是另一个有着诸多朋友和广泛人缘的业界领袖,还是一个得到诸多贵人相助的人。在帮助过田溯宁的贵人当中,有大科学家李政道、海外实业家刘嘉伦、“万通六君子”冯仑和王功权、风险投资家冯波和冯涛兄弟、原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乃至前国务院总理*……
同时田溯宁聚合了很多商界名流组成他的朋友圈子。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是田溯宁的网球好友,地产大亨潘石屹经常与田溯宁讨论人生,新闻集团的邓文迪、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的熊晓鸽都是田溯宁的好友和合作伙伴。相对来说,田溯宁的圈子非常国际化,有更多的投资的气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马云身上。这位中国互联网乃至中国整个工商业界的大明星,能请来龙永图和牛根生做董事,能请来克林顿为他的网商大会作秀,能请来郭台铭帮他在香港上市时做帮衬,还与日本软银的孙正义和美国思科的钱伯斯交情颇深,但他与其他国内互联网领袖之间却是交浅言深。曾经轰动一时的“西湖论剑”能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不是他的面子,而是金庸的面子。与马云说得上有交情的互联网领袖有三位:一位是史玉柱,2008年,史玉柱劝退马云入主庞东升掌管的51社区,当是这两人交情不浅的一个引证。一位是UT斯达康的CEO吴鹰,两人同在杭州,同在“赢在中国”第一季中当评委。另一位是江南春,两人一同入主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
那么,马化腾呢?如果从交游的广阔程度来说,马化腾在业外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朋友。但就从朋友对他的帮助和支持来说,马化腾却是一个很有朋友缘的人,基本上他的那些朋友和伙伴都成为其成长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他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圈子都为他的人生提供了很重要的契机,这不得不佩服马化腾的风云际会。
CFido上的PonySoft
马化腾的第一个圈子来自CFido。
CFido即中国Fido网,Fido网就是当时的BBS站台通过电话线路连接起来的网络,网络之间互相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信件,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基于TCP/IP 协议的互联网并不完全是一回事。Fido是Fido网创始人的一只宠物小狗的名字。
CFid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罗依开通了长城站,这是Fido在内地的第一个站台。而罗依则被公认为中国CFido第一人,后来出任过CFido中国区的首任总协调人。1992年11月,北京罗依建立的长城站和汕头黄耀浩建立的手拉手站(后来改名为PCUG)成为国内按照Fido网体系建立的最早的BBS交换系统,由此形成CFido。
最开始玩CFido的大都是一些火腿① 爱好者和身怀绝技的黑客,他们的统一特征是热爱技术,喜欢新玩意,是个典型的小圈子。不过,这个小圈子却成为中国互联网本土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从这里走出了丁磊等互联网小子,求伯君、雷军、周志农等第一代业已成名的程序员也都在这里混迹过。
马化腾也是早期CFido的热爱者之一。马化腾的站台叫Ponysoft,Pony是马化腾的英文名,Ponysoft意思为马化腾的软件站台。
马化腾于1995年3月开通的Ponysoft站台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四线(即4条电话线)站台。1995年,申请一台电话线的价格降到了8 000元,但在那时候依旧是一个天文数字,马化腾相应还配置了5台电脑,每条电话线对应一台电脑供站友拨号进来访问,还有一台电脑作为服务器来统领其他4台电脑,5台电脑形成一个局域网。有人估算过,电脑和电话线的一次性投入超过5万元,这相当于当时马化腾工作两年的全部积蓄。
马化腾玩CFido有个便利条件,那就是马化腾的姐姐在深圳电信工作,她能帮助马化腾减免一些通讯方面的费用,这无疑给马化腾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帮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马化腾当时搭建的站台是由4条电话线接入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通人申请一条电话线都需要费很大的劲,纵使高昂的费用不论,更重要的是需要填诸多的表格,请人帮忙才能把位置排到靠前面一些。马化腾的BBS站台一下子有4条电话线,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比如,同是深圳CFido风云人物的李宗桦在1995年架起自己的晨星站时,本想跟马化腾一样做四线站,但最终未果,理由很简单,他居住地的电话线接口不提供四线功能。
李宗桦后来担任了全国CFido总协调人,但他与CFido的相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化腾。李宗桦的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东莞人,他很长时间都住在香港,在香港读完高中后就去了加拿大念大学。1995年春天,在从加拿大回到内地一年多的时候,学会简体中文拼音输入的李宗桦遇到了Ponysoft,他很是兴奋,于是给Pony写信,介绍自己是国际CFido的成员,问想转到国内来他该做哪些事情。10分钟后,李宗桦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纤细温和,那人正是马化腾。
李宗桦和马化腾见了面,两人交换了国际Fido和CFido之间的区别,感觉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之后李宗桦虽然没有做马化腾的副站长,但却有Ponysoft站的管理密码,可以帮马化腾回答问题和管理站务。
李宗桦发现,他和马化腾是两种类型不同的人。比如站友相约,李宗桦一般是应上站时间久的老站友的邀约,但马化腾却应新站友出来的邀请多一些。李宗桦喜欢和站友一起聊天,讲故事;而马化腾则喜欢听站友讲上站有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进。那时候的马化腾就有很好的用户体验意识,这成为他日后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
玩CFido的马化腾,滴酒不沾,基本上不抽烟(和之后的大烟枪截然不同),爱喝可乐,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着。由于是深圳当地最大的一个站的站长,马化腾自然有着明星般的待遇,虽然他一般不愿意主动和人说话,但也不拒绝站友与他主动合影。
马化腾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Ponysoft站台相当的上心,他甚至给深圳本地的报纸投稿,撰文介绍CFido。在这篇文章里,马化腾巧妙地将自己的站台作为深圳地区的代表性站台推荐了出去。
马化腾还在CFido遇到了他的两位早期创业伙伴“小光”和“夜猫”。此外,QQ的创意也来自CFido的一位南京网友。
在后面关于腾讯最开始推出OICQ获得成功的章节中,我们会从产品怎么爆发的角度讲述CFido对腾讯和马化腾的帮助。
CFido对马化腾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①。
求伯君和丁磊
马化腾还在CFido上结识了多位日后成为中国高科技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大人物的朋友,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第一位是求伯君。1996年,整个金山上下都处于大溃败后的休整中。这时候,CFido出现在求伯君和他的同事生活当中。最早上CFido的是王全国、冯志宏,他们上的是长城BBS站,一个月后,求伯君也上来了。金山的高层越上越上瘾,决定自己架设BBS站台。1996年3月,求伯君在珠海开通了3条线的西点BBS站;5月,北京的金山公司分部开通了4条线的西点BBS站,两个BBS站点一共投资15万元。当时的一位站友回忆起当年求伯君的疯狂程度时说:“有时早上上班发现求伯君已经在公司了, 他说是夜里4点多钟发现站down(指电脑或站点不在工作的状态)了, 赶紧早些过来reset(重新启动), 不然别人又拨不进来了。”
由于珠海和深圳只有一海之隔,再加上求伯君曾经在深圳工作过一段时间,因此求伯君时常跑到深圳来。每次到深圳,网上网下均有大侠风范的求伯君总是呼朋唤友,作为CFido深圳最大的BBS站长的马化腾也是求伯君经常约见的朋友之一。他们经常在深南路上海宾馆对面的老大昌酒楼一起吃饭。老大昌酒楼离求伯君曾经写下WPS的蔡屋围酒店不远,离马化腾最开始创业所在的华强北科技园也不远,都只有10分钟路程,很是方便。
马化腾在CFido上结识的另一位互联网业界领袖是丁磊。马化腾也在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丁磊是他创业之初一起喝啤酒,一起分享成败心得的好朋友。
关于腾讯的创办,流行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正是因为看到丁磊靠着免费电子邮箱攻城拔寨,走向成功,与丁磊在CFido上有过交情、同有电信背景的马化腾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因此决定创办腾讯。
这种说法有相当的可信度。腾讯创立之初曾效仿网易,向地方电信和门户兜售类似免费电子邮局的在线寻呼系统,只是由于天时、地利都不好,所以未能达到预期。
腾讯在创办之初也曾得到丁磊的帮助和支持,OICQ的诞生就与丁磊有密切的关系。OICQ原本是腾讯为广州电信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信服务系统的一个单子,为了赢得这个单子,马化腾和曾李青找了他们的老朋友、网易CEO丁磊帮忙,丁磊一直与广州电信交往甚多,广州电信的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和域名都是丁磊卖给广州电信的。不过,即便有丁磊的帮忙和引荐,最后腾讯还是输给了有广州电信背景的飞华公司。但也正是这次“失败”,间接成就了后来的腾讯帝国。
深大校友和技术天才张志东
除了CFido,马化腾的圈子主要是由他的同学和亲友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化腾并不是一个交友广泛的人。
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马化腾很早就有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的愿景,并很积极地为之规划,他从自己的圈子里寻找到诸多合作伙伴。马化腾最早找到的合作伙伴是他在深圳大学的同学张志东, 二人同是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
张志东是个计算机天才。在深圳大学,张志东和马化腾都属于计算机技术拔尖的一拨,但张志东是其中最拔尖的。即便放大到深圳整个计算机发烧友的圈子里,张志东也是其中的翘楚。
张志东本科毕业后去了华南理工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到深圳,加入当时深圳著名的黎明网络公司。黎明网络公司因为给深沪两市提供证券交易软件而红极一时,至今依然健在,并拿到过茅道临所代表的华登风险投资基金的风险投资。黎明网络的创办者邓一明也是深圳IT业的大人物之一,后来帮助腾讯找钱并成为腾讯12名个人股东之一的天使投资人刘晓松当年也在黎明网络工作过。
张志东是个工作狂,基本上没什么业余爱好,唯一的兴趣是下象棋,工作空隙会抽空上网杀上一盘。张志东在黎明网络的时候工作就很努力,经常加班到很晚,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情。一位当年在黎明网络与张志东共事的同事曾经讲述过他们对张志东恶作剧的段子:当时加班晚了第二天上班是可以请假晚到的,有一次,这几个兄弟看到张志东加班到很晚后,第二天早上天一亮就给张志东家打电话,和他聊天,把张志东聊得睡不着了后,才告诉张志东他们都请过假了,今天不去上班了,并鼓动张志东也不要去上班了。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志东依旧准时到公司来上班。
张志东个子不高,只有一米六出头,比马化腾和曾李青要矮上一个头,圆脸,说话总是带着微笑,但讨论技术问题时会有些偏执,有时会激动得脸红脖子粗。熟悉张志东的人都叫他“冬瓜”,取张志东的“东”字的谐音,也与其身材有一定的暗合。随着腾讯的长大,张志东也逐渐位高权重,旁人逐渐把称呼改成“瓜哥”或喊他的英文名Tony(腾讯内部向来不以“总”称呼),以示尊敬。
张志东的确很值得尊敬,一是其技术上的炉火纯青,即便是他的对手,都对这点佩服得五体投地。QQ的架构设计源于1998年,正是由张志东搭建的。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用户数量从以前设计时的数以十万计到现在的数以亿计,整个架构还可适用,实在难能可贵,甚至可以说不可思议。另一个原因是其对物质上的追求极低。在腾讯创始人纷纷在澳洲买别墅、开游艇、高管团购宝马的态势下,张志东一直开着20多万元的中档车。
对此,张志东的一位多年密友解释说,张志东不靠这些来证明自己。张志东的确不需要靠这些来证明自己。张志东是腾讯第二大个人股东,上市之初他持有的股份超过6%,按照腾讯最高市值1 200亿港元计算,张志东身价接近70亿港元①。而即便不在腾讯,以张志东所做出的拥有上亿用户的产品来衡量,他在猎头市场上的身价也至少值10个亿,只是实在想不出谁能出得起这个价钱。
张志东思维活跃,沉迷于技术,一心希望可以通过技术来帮助别人改变生活。有一次,他去帮一个政府客户进行网络设置,当他尽善尽美地将一切功能都架设完成后,发现对方仅仅使用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功能,这对张志东是一个不小的触动。张志东第一次开始有强烈的用户意识,这也使腾讯对用户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黏住用户的考虑。
市场奇才曾李青
马化腾和张志东创办公司一个月后,腾讯的第三位创始人曾李青加入。曾李青的加入,让马化腾和张志东的纯技术组合有了更多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成分。
加入腾讯前,曾李青在深圳电信工作,他是深圳互联网的最早推动者之一,同时还是深圳乃至全国第一个宽带小区的推动者。“宽带小区”这个项目说白了也就是个系统集成项目,一方面去买设备,然后加价卖给地产商。起先这个项目差点夭折,原因是电信设备提供商要的价格和地产商能承担的价格一样,都是120万元,但曾李青很想把这个项目做成。为了使这个项目能通过,曾李青把财务、行政和采购等相关部门的人员都叫到一起,仔细地算了一笔账,他说,我们跟设备提供商签订设备购买的协议,约定在实施工程的一年中,根据工程的进度和当时的设备时价来付款。曾李青提醒大家,这个工程要做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内统筹得好,这120万元的设备最多80万元就能拿下,我们抓紧和地产商签协议,让他们先付款,我们先收入120万元再说,所以这个项目稳赚。那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李青以类似做期货的方式做系统集成的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
后来成为腾讯COO(首席运营官)的曾李青,有一次请他深圳电信的老同事张春晖去腾讯公司讨论一个项目,会中网络突然不通,电话打过去也不见维修人员来。虽然一桌子坐着的有很多自己的手下,但曾李青却一个人猫下腰,钻到桌子底下,把线路调通。目睹此景的张春晖想起了当年曾李青和他一起在深圳电信机房帮人调试设备的场景,张春晖感慨,曾李青很实在,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曾李青中学是在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读的,本科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的,柳传志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曾李青大学学的是计算机通信,因此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电信数据分局,顺理成章。
曾李青是腾讯除马化腾、张志东之外的第三大个人股东,媒体上关于马化腾最早创业时的5位合作伙伴或是中学同学,或是大学同学的说法实属以讹传讹。曾李青和马化腾既不是中学同学,也不是大学同学,他们的交集是马化腾的姐姐马建南,马建南是曾李青在深圳电信数据分局的同事, 而且也有多年的交情。
根据多位腾讯员工的描述,曾李青是腾讯5位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位,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曾李青是另一种类型。
不过,在1998年秋天,激情满怀的曾李青很郁闷。深圳电信与赛格、特发联合投资的龙脉公司走到了尽头,作为龙脉市场部经理的曾李青遭遇了人生的最低谷,他思前想后,决定去找当时的深圳电信局局长许文艳,他想请许文艳帮他出主意,是回局里好,还是就此离开电信局下海。曾李青的困惑是回局里发展前途不大,离开又有些不舍得。许文艳帮曾李青拿定主意,以曾李青大开大合的性格,回局里多少有些不合适,不如以向单位交钱的方式停薪留职下海,许文艳还推荐曾李青去找马化腾。
其实,曾李青在此之前早就认识马化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桥梁--当时深圳电脑协会的会长丁阿姨。丁阿姨和许文艳关系很好,经常要深圳电信出人、出场地、出钱、出资源支持他们搞活动,每到这种情况,许文艳就把曾李青派去。丁阿姨的丈夫和马化腾的父亲是同事,同为盐田港的高管,丁阿姨的女儿也是马化腾、张志东从中学到大学的同学,其中马化腾与丁阿姨的女儿属于青梅竹马的朋友,大家经常开他们的玩笑,他们也曾经很正经地相处了很长时间,但之后的故事是省略号。马化腾和张志东也经常被丁阿姨拉来当壮丁,所以三个人很熟悉。
曾李青记得他们三个人第一次就成立公司的事情见面是在深圳电信他那间小办公室里,他们简单地分了下工,马化腾负责战略和产品,张志东负责技术,曾李青负责市场。
2000年,从湖南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李华是腾讯招聘的第一名外地大学生。他第一次来腾讯见到马化腾的时候,大吃一惊,在他看来,他要进的这家公司的老板更像是他的一位学长,他当时甚至认为,腾讯的另一位创始人曾李青才是老板。当然,这只是李华的第一印象,真正的情况是马化腾、张志东和曾李青都是老板,而马化腾是最大的老板。
从外表上看,曾李青的确比马化腾更有老板相,两个人个头上相差无几,但曾李青要比马化腾富态得多,在穿着上明显更商务一些,在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方面也要强上许多。因此,每次两个人结伴出去谈商务合作,曾李青总会被人误认为是大老板,而外表清秀、给人大学男生印象的马化腾总会被认为是公司的运营助理或秘书。
华南互联网的*,时任广东电信旗下21CN事业部高级经理的丁志锋曾回忆起腾讯在最困难的时候求见21CN的情景:当时腾讯希望21CN收购QQ(更多是类似网易模式的仅卖系统),当时腾讯报价是300万元,代表腾讯来谈的正是马化腾和曾李。不过,当马化腾和曾李青两个人走进会议室的时候,21CN的所有人都把曾李青认作了马化腾,这很显然是因为曾李青的派头更足。即便是讨论的过程中,曾李青也比马化腾更具有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
除了比尔·盖茨外,与马化腾在气质上接近的另外一位大人物是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Robert Noyce)。本书作者之一的林军很喜欢英特尔的天使投资人、也是英特尔创立之初的董事阿瑟·洛克对诺伊斯及其两位创业伙伴摩尔和格鲁夫的评价--诺伊斯:最具备远见卓识,天生就有灵感;摩尔:科技天才,没有任何的利己主义,是暴风雨的安居所;格鲁夫:由技术专家转换而成的管理专家,一个对机构如何运转和如何相互作用十分痴迷的人,一个决定生活要尽可能丰富的人。马化腾、张志东和曾李青这样的三个人,是不是跟他们很像呢?
专才许晨晔和陈一丹
腾讯有5位创始股东--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不过,最开始是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三人全职,到年底许晨晔和陈一丹才加入进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腾讯的创办时间有1999年9月和1999年11月两种说法的原因,9月的时候只有马化腾和张志东,10月曾李青加入,11月许晨晔和陈一丹加入,并最终成立公司,清晰股份。
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万元,占了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万元,占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经过几次稀释,最后他们上市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只有当初的1/3,但即便这样,他们每个人的身价都还是达数十亿元。
后来担任腾讯首席信息官的许晨晔,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与张志东一样,许晨晔在深圳大学毕业后进修了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则进入深圳电信数据分局工作,与曾李青是同事。许晨晔是一个非常随和而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他最大的爱好是与人聊天,兴趣则多种多样。
另一位创始人,后来担任腾讯首席行政官的陈一丹,原名陈惠龙,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的同学,后来也就读深圳大学,不过专业是化学系。陈一丹后来改名陈一舟,因与另一位创办ChinaRen的互联网名人、现千橡公司CEO陈一舟重音,于是又改了一次名字,叫陈一丹。
陈一丹从深圳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工作后他就开始攻读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并很快考取了律师资格证。陈一丹十分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激起大家的激情。
选择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创业,在1998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像马化腾这样,选择性格完全不同、各有自己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是很少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化腾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这些都在一开始就决定了马化腾并非池中之物,终有一天要鲤鱼跃龙门。
后来,马化腾在接受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承认,他最开始也考虑过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均分股份的方法,但最后还是采取了5人创业团队,根据分工占据不同的股份结构的策略。
作为一个集体领导的管理团队,不可避免会有不同想法,甚至有时候内部会有很多争辩以致最后意见无法统一。在这种情况下,起推动作用的往往是马化腾。马化腾是团队中最具协调能力的人,他往往能从大家的争论中发现价值所在。
腾讯的5位创始人在腾讯成立前最主要的关系是同学和同事。其中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和陈一丹是从中学到大学的同学,前三位在大学里甚至是一个系的,而曾李青则是马化腾的姐姐的同事,也是许晨晔的同事。马化腾认为,这样的关系“心态上会好很多,吵架归吵架,相对在外面萍水相逢的,为了做东西而在一起,如果遇到争执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除了同学关系这种天然的优势外,马化腾在公司创立之初就有意地考虑了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最早也是创业团队一点点壮大,开始是我和张志东两个人,一个月后加入一个,再一个月后再加入一个,最后是5个人,很快成为最开始的创业团队,那时候基本是按这样的思路去做,包括股权分配也是根据个人能力和特长分配,这样可以保证以后稳定一点。我也见过一个公司,一开始几个人全部平分,但没有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三个人各三分之一,往往是很危险的。”
马化腾说的这家公司就是曾李青早期曾经参与的网域,网域就是按照4人均分股份的方式一起创业的。这家公司旗下的中国游戏中心曾赫赫大名,与联众公司并称,有“北联众,南中游”之称。后来这家公司也卖给了腾讯,这是后话。
腾讯的其他创始股东们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界拥有创始人最多的团队,但本书前面说到的5个人还不是全部的创始人,按照腾讯在香港上市前公布的文件显示,腾讯的个人股东有12人之多。
这12人中,除了几位当老板之外,还有两人依旧在腾讯的高管团队里服役,他们是李海翔和吴宵光。其中李海翔是张志东在黎明网络的同事,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比起不苟言笑的工作狂人张志东,李海翔则有趣得多。李海翔是在1999年6月1日被张志东从黎明网络拉到腾讯来的,李海翔自2005年12月起担任运营支持系统执行副总裁,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关运营支持平台。
吴宵光是1996年南京大学天文动力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市地震局工作的,与马化腾同是CFido的站友,他们俩有两个共同的爱好:一个是天文,另一个是计算机,因此两人很快就熟悉起来。吴宵光也是腾讯创办初始就加入的*级人物,2005年11月起担任互联网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全面负责互联网各项增值业务。
吴宵光是腾讯上下口碑最好的人,这缘于他为人脚踏实地,又兴趣广泛。腾讯上下都叫他“小光”(吴宵光的网名)。小光是腾讯足球队的队长,身披7号战袍,踢的是前锋。小光身高米左右,身体素质虽然称不上强壮,但足够灵活,每每在关键位置出现,给对手致命一击。
CFido深圳的“夜猫”也在腾讯创办初始就进入腾讯,在OICQ的第一版里还能看到软件联系人就是夜猫。夜猫真名封林毅,不过这个名字基本上没人叫了,大家一般都叫他夜猫或YQ。
夜猫年纪比小光还要小,但脑子却最好使,技术也超强。CFido时代,在深圳某证券公司工作的夜猫开有“夜猫客栈”的站台,并由此和马化腾很熟。
不过,夜猫很早就离开了腾讯,他曾经想做一个整合所有即时通信软件的产品出来,听起来不错,但并没能取得成功。夜猫曾经有一段时间做着USB加密狗的生意,他与腾讯的成长轨迹再无交集。
腾讯内部关于创始员工有不同的划分,其中一种方式是从资本市场进行划分的,即在腾讯上市文件中披露的12位个人创始股东(之后的人持的是期权而不是股票)。这12人中,刘晓松和林建煌更多是因为投资中介而进入的(他们的故事会在后面“那些帮助过马化腾的投资人”这一章节中叙述)。除去这两人和之前介绍过的5位创始人,以及现在依旧在腾讯内部担任高管的李海翔和吴宵光之外,还有徐钢武、黄业钧和贡海星三人。
徐钢武也是腾讯最早的创始人之一。腾讯内部另有7位创始人的说法,这7个人中,除上文提到5个老板外,还有两个技术骨干:分别是负责客户端的吴宵光和负责服务器端的徐钢武。徐钢武是腾讯QQ 服务器的负责人,属于典型的技术人员,寡言、木讷,不过一旦与其谈论起技术问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黄业钧也属于技术狂人,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进入黎明网络,与张志东有同事之谊。腾讯创办后,黄业钧被张志东从黎明网络拉到了腾讯。黄业钧和吴宵光、陈泱一起负责客户端,其中吴宵光是负责人,黄业钧和陈泱是技术骨干。黄业钧爱好电影,他经常与另一位腾讯创始员工冯磊一起讨论电影,讨论最多的是《星球大战》。黄业钧有段时间的网名是Jedi,可见《星球大战》这部电影对他的影响有多深。
在腾讯的12位个人股东中,贡海星最为有趣,他和马化腾属于世交,他也是上文提到的丁阿姨的儿子。贡海星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一毕业就被马化腾“连蒙带骗”地拉进了腾讯公司。贡海星这个名字就是天上的一颗星星的名字,人如其名,同时他本人也是个疯狂的天文爱好者,在这点上与马化腾有共同的爱好。
今天贡海星已经离开了腾讯,他很逍遥地从事着他关于天文方面的爱好,在《飞碟探索》等杂志上经常能看到贡海星仰望星空、叩问心灵的文章。贡海星的天文观察设备动辄上万元,腾讯个人股东的身份让贡海星能有经济基础和闲心来享受这份奢侈爱好。
腾讯上市公告中的12位个人股东中,刘晓松和林建煌是因为帮助腾讯第一轮从IDG和盈科融资获取对应的中介股份而成为股东的,其他10人均为腾讯最早的创业员工。
最早投奔腾讯而来的创始员工们
腾讯员工中的第一个“外部分子”是李华。李华是腾讯最早招聘的外地大学生,2000年大四没毕业,他就到腾讯华强北办公室来敲腾讯的门。李华毕业于湖南某大学,在学校时就是风云人物,曾担任该校的计算机协会主席,学习成绩也不错,专业又对口,人也很活跃,又有社团经验和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出色,因此顺利进入了腾讯,内部编号为18。
其实李华当时收到过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其中包括深圳发展银行和华为。深圳发展银行的录用通知是深圳发展银行的某位行长在一次内部见面会上看到李华的简历后立刻拍板的,这还让李华兴奋了一段时间。华为的录用通知则是李华连过了5轮面试才拿到手的,这让李华的很多同学都十分羡慕。但最后李华却选择了腾讯--一家在当时看来很可能随时死掉的小公司。这个选择在今天看来真是让人感慨李华当年的眼光独到,李华自己的描述则只是他当时的一腔热血,并没有什么职业规划,所以没有选择从华为这样的大公司起步的人生路径。他更直觉的判断是当时腾讯的看家产品OICQ是个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即便这家公司夭折,它也会死得很灿烂。让李华感受更深的是腾讯创业者们的亲密无间,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等多名创始人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创业的激情令李华神往。
李华于腾讯2008年奥运策略实施完毕后离开。李华离开腾讯后,有多家海内外互联网公司都通过猎头和他联系过,邀请他前往,包括和腾讯同在香港上市、并曾经发生过正面冲突的某电子商务公司,以及被澳洲媒体集团买下的某著名的海外社区,那家海外社区甚至以CEO的位置以利诱。李华回绝他们的只有一句话:腾讯给了我一切,抱歉……
今天的李华遵守自己和腾讯之间的君子协定,不做互联网。他在深圳蛇口工业园里开了一家前卫的创意摄影工作室,说是工作室,但面积超过了1 000平方米,比很多影楼都气派,所配置的衣服和拍摄间都是全深圳一流的,对追求前卫、新颖的婚纱摄影的年轻人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华办公室里的一台主机挂了4台显示器,一台显示器用来写文档,一台用来做图片处理和后期加工,一台用来聊天,另一台用来浏览网页,李华说这样四不耽误。
冯磊是腾讯内部编号为20的员工。他于1999年毕业于重庆某大学,在进腾讯之前曾在重庆天极网工作,他是看到腾讯招编辑的信息后直接加了马化腾的OICQ号,通过OICQ了解腾讯编辑的岗位要求和薪酬后决定前往腾讯的。
冯磊是腾讯招聘的第一个编辑和UI(用户界面)设计人员,他的到岗时间是2000年春天,他也是第一个腾讯首页的设计者。在设计腾讯这个首页的过程中,马化腾的对用户体验需求的重视、对同行的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的做事风格,都给冯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乃至很多年后,冯磊都对马化腾在改版会上提出的多个一针见血的问题念念不忘,而马化腾这些为人做事的细微之处至今仍影响着冯磊。
按照冯磊的描述,到2000年底,腾讯刚刚超过50人,他们内部的划分是编号在57之前的员工属于腾讯的老员工序列。
5人决策小组
腾讯刚创办的时候是5人决策小组,相应的组织结构是分4块,除马化腾外,其他4位创始人每人单独管一块,张志东管研发,研发分客户端和服务器;曾李青管市场和运营,主要和电信运营商合作,也出外找一些单子;陈一丹管行政,负责招人和内部审计;许晨晔管对外的一些职能部门,比如信息部、对外公关部都属于他的管理范畴,最开始的网站部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本书作者之一的张宇宙当年曾为QQ域名的事情采访腾讯,马化腾在简单回答几句后就把采访推给了许晨晔。
和这个组织结构对应的决策体系也很有趣。最开始的时候,负责行政、财务的陈一丹和负责营收的曾李青在组织结构里很容易针锋相对,因此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一些争端,当然这些争端对事不对人。这个时候,张志东往往会第三个发表意见。张志东技术出身,在反对他的人看来多少有些偏执,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张志东认理,当然这个理是他认为的理。也就是说,当曾李青和陈一丹争论的时候,张志东会根据他的认知进行“站队”。至于许晨晔,他是一个“好好先生”,他在整个决策体系里是个平衡,很多时候他是站在多数派的那一边或者弃权先观望。最后发表意见的总是马化腾,他负责整个团队的临门一脚,或者是他在2∶2的时候出来一票定乾坤(这种情况不多),而更多是许晨晔弃权变成在2∶1的时候,自己这一票下去变成3∶1,同样是一票定乾坤。
今天看来,马化腾最开始采取5人共同创业,而不是三人创业是多么的明智和正确。如果只是马化腾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人的话,那么在遇到分歧的时候,很容易一拍而散,特别是在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这三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前提下。
随着业务的做大,2001年后腾讯做了第二次组织结构调整,变成R线和M线并举,其他职能部门形成支持体系的结构。R线是研发线,由张志东统帅;M线是市场线,由曾李青带队。这个调整凸显了曾李青和张志东的强项和地位,同时在这两个人之间形成相互的制衡。
但这个划分所得到的制衡是短暂的。所存在的问题是,哪些属于研发范畴,哪些属于市场范畴,多少还是有些划分不清。因为很多产品并不是一开发出来就能赚钱的,如何平衡新产品的短期营收和长期回报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是个难题。
但有一类项目是最容易得到支持的,那就是基于QQ的会员业务的增值项目,其实短信也可以算,但最典型的还是QQ秀(关于这个项目上马前后的故事参见本书的第八章)。这个项目对张志东和曾李青都是有触动和关联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项目第一轮被马化腾枪毙掉还能通过的原因所在,因为还有另外两位老大在支持。
2006年后,伴随着薪酬体系的调整,腾讯内部又作了一次大的组织结构调整,变成“四横四纵”的格局。“四横”是4个支持体系,一个是运营维护支持体系,一个是创新研发体系,一个是行政职能部门体系,另一个是员工成长体系。“四纵”是4个产生正现金流,而且和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的业务单元,分别为: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增值业务、网络广告和互动娱乐。
4个支持体系中,运维和创新研发都属于联席CTO熊明华的管辖范围,行政职能和员工成长体系则属于陈一丹的管辖范围。4个业务单元则由提拔上来的业务干部以执行副总裁的身份来管,分别是吴宵光掌管互联网增值业务、刘成敏掌管移动互联网业务、任宇昕掌管互动娱乐业务、刘胜义掌管网络广告业务。
其中,刘胜义来自著名的4A广告公司阳狮,是马来西亚人。在刘胜义到来之前,腾讯网络广告业务的负责人也姓刘,叫刘朝阳,他在2008年底因腾讯的广告业务员走私单事件而淡出。
伴随着新的组织结构的调整,曾李青和许晨晔的权限开始变得模糊,之后曾李青逍遥地改做顾问,如今去做投资生意了;许晨晔也多次提出要到澳洲养老。新的业务体系中,陈一丹的权限得到放大,张志东也得到更多对业务的主导权,特别是对产品端的推动。
2006年之后腾讯新的组织结构中,刘炽平的权限也大了许多。他在2007年3月被任命为执行董事,张志东也为执行董事。
刘炽平和张志东之间的分工是:刘炽平主抓网络广告业务单元,同时管互动娱乐业务单元;张志东主抓互联网增值业务单元,同时管移动互联网业务单元。相对来说,刘炽平倾向偏成熟的、和腾讯即时通信平台(QQ)关联不大的业务进行纵深,而张志东更多的是与腾讯即时通信平台关联较大的两个业务模块。
但不论怎么调整,马化腾都牢牢地控制和掌握着腾讯的命运,这个不张扬、低调的潮汕小子一直处在腾讯发展的正中心,不曾偏离。
引言
中国互联网业界领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成功之前都有过多次劫难,有过多次在悬崖边上起死回生的经历。比如丁磊,在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2001年,网易公司甚至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遭遇停牌的厄运,以致这位当时年仅30岁的宁波青年感慨:自己最风光的不是在30岁之前挣了几个亿,而是在30岁的时候亏掉了几个亿。再比如陈天桥,最开始运营《传奇》时空手套白狼大赚一笔,之后又是遇到黑客攻击,又是和韩国人争斗,又是受到舆论的批评和质疑,风波不断,而之后其全力做“盛大盒子”时更是众叛亲离,力挽狂澜,起起落落,其中的苦乐也就只有陈天桥一人知道。
而马化腾同样也是属于历经风雨才见彩虹的互联网领袖之一。
在本章中,我们将细数曾经与腾讯缠斗,曾经让马化腾寝食难安的对手们,以对手为镜,展示一个不一样的马化腾。
有意思的是,本章列举的马化腾的三个对手--马云、陈一舟和庞升东,都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草根色彩浓郁,颠覆力和战斗力极强,同时又有极强领导能力和称霸一方之心的人,这些也都是马化腾身上的特点。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一个人所敬畏和防备的对手往往是和他一样,或者说有诸多相同点的人。很多时候,创业者们都是以对手为师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对手是人而不是产品。比如PICQ和ICQ,都给腾讯和马化腾带来了诸多麻烦和困扰,但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腾讯的对手,算不上完全是马化腾的对手。
和对手的战争,也让腾讯打了不少官司或口水战,其中最近的一场官司发生在2008年11月。因为挖走了多名腾讯的员工,腾讯一怒之下把这些员工告上了法庭,把一场挖墙角战背后的恩怨大白于天下。
庞升东:从“女人的奥秘”到51.com(1)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下的CEO庞升东,一位新晋成为马化腾对手的互联网新贵。
庞升东,1977年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农村,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则是一名家庭妇女,庞升东还有一个弟弟。直到考上宁波大学之前,庞升东没有走出过天台县城。
后来庞升东进入宁波大学工商经济系学习。大学期间,庞升东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并且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能是受孙正义的影响,庞升东甚至还为他未来可能从事并且获得大量财富的行业逐一排序:有民营医院、民营学校、房地产,当然还有互联网。
1998年3月,大学还未毕业的庞升东加入马云创办的中国黄页(此时马云已经离开中国黄页多时)做业务员。庞升东回忆当时的报价:域名注册2 000元,企业主页两个页面1万元。当时主要服务于外贸公司。9个月之后的1998年12月,庞升东离开中国黄页,经人介绍,进入宁波市计划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宁波市信息中心,具体工作仍然同网络有关,主要负责在互联网上寻找财经资讯。
当时上网费用仍然较为高昂,但是庞升东的条件得天独厚。2005年,庞升东写了一个名为《我是如何通过网络赚来几百万》的帖子,文中自述其创业历程:1999年5月,庞升东建立了第一个个人网站--“女人的奥秘”,以*内容为主。他通过当时颇为有效的垃圾邮件广为宣传,积累了日访问量1 000IP,8 000PV①,这个数字在当时已经不算太小。庞升东还加入到了广告联盟中,当时处于网络热潮,这项业务也确实可行。再加上当时的美国广告公司非常守信,“女人的奥秘”帮庞升东赚了1万多美元的广告费。
1999年8月,庞升东的第二个网站--中文网络谁最酷(也就是网址导航)上线。当时庞升东为当地的《宁波晚报》写稿,每周推荐一些热门网站,顺便也宣传了自己的网站,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推广方式对庞升东后来的发展颇有积极意义。
庞升东没忘记自己的专业背景,2000年初,他建立了一个证券网站--必赢证券,推广方式是当时很流行的cn99邮件列表、广告链以及论坛。之后必赢证券改为至诚证券,庞升东开始提供收费证券资讯,当然他把自己诸多个人网站的流量都导入到至诚证券。经过两个月的尝试,他认为模式可行,于2001年4月辞去了宁波市信息中心的工作,开始创业。
2005年3月,自称靠证券和地产赚得第一桶金的庞升东与家人搬到了上海,寻找新的机会。不久,导航网站推出,对于互联网资深用户来说,这个网站可能不那么引人注意;但是对初级用户来说,则大名鼎鼎。初期改变用户浏览器设置的推广方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过庞升东强调,对于当时的环境,他只是“乱中添乱”,相对于各大网站的做法,“还是相当光明的”。的流量迅速上升,成为庞升东的网站的流量源。
随后庞升东作出了一项重大举措,他用98万元从蔡文胜手中买下了域名。当时,这个价格创下了国内域名收购价的最高纪录。
很快,庞升东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福建一家*站上,当时这家网站有10万名注册用户。经过一番协商后,他如愿拥有了这家网站。而后来,个人站长、1982年出生的张剑福成为的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
庞升东:从“女人的奥秘”到51.com(2)
2005年8月18日,“我要网”(以下简称“51”)正式推出,庞升东将网站的用户定位为15~22岁的年轻女性。
在一次受邀参观腾讯公司总部,并与包括马化腾在内的高管团队交流之后,庞升东“心情复杂,很多天都睡不好觉”。从此,QQ成为庞升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庞升东和合伙创始人张剑福相信,完全拷贝QQ的模式无疑是自寻死路,但如果抓住QQ庞大产品线的某一种新的应用持续“学习”的话,应该可以成功。于是,他们把QQ产品线上最新的产品“Qzone”(QQ空间)当坐标,打造51的个人空间。
但不能忽视的是两者之间天然的巨大差异:腾讯QQ庞大的用户基础使Qzone具备任何对手都无可匹敌的优势,而51则需要从头开始。但这并不妨碍51的迅速崛起,这除了依靠经常为同行所指摘的“依靠流氓插件”,也跟庞升东所率领的“草根团队”的小聪明有关。
比如它有一个营销手段是,用户登录管理中心页面后,会收到一个系统提示:“为便于您的记忆,请将您的主页地址填在QQ资料里,这样还能给您的主页增加访问量。”这样,51的个人主页间接地在拥有数亿用户的QQ平台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再比如,意识到网络交友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照片的真实性,51开发了“视频认证”功能:用户可以用摄像头拍下自己的照片,51的客服人员会对真人与照片进行对照认证,合格者的头像下面会有一个粉色的认证标志。当业界至今还在探讨用户是否应使用真实身份上网时,51近乎取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身份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确定网络另一端的面孔是真实的,多数人就明白是否值得认识对方。恰好,中国数以万计的网吧里的电脑几乎必配摄像头。
而51的另一个曲线包围腾讯的方法则是模仿网络游戏业,仔细耕作网吧市场。庞升东早早就建立起深入到地市级网吧的推广经理团队,在网吧内提供51鼠标垫、51海报和51文化衫等产品,创造与用户“对接”的机会。效仿QQ秀、QQ商城等模式,51也推出了类似的“51秀”、“51商城”等产品,同样需要用户通过货币充值的形式购买,但与QQ不同的是,在全国80%的网吧,用户可以通过51特定的分销渠道购买到充值卡--它反向拓展了51在网吧的影响力。
简单地说,51的策略是复制QQ的模式,把QQ用户分流到51的平台上,甚至比QQ抢先推出一些有趣的应用,这的确能取得一些不错的效果。
51不仅抢先推应用,同时也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仔细体验过51的业内人士无不承认这是一个细节丰富的网站:新用户注册之后,系统会自动推荐3名异性“用户”分别邀请你上传自己的照片、到她(他)的空间逛逛。而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3名“用户”其实都是系统管理员。51的聪明之处在于:51的系统会自动区分用户性别,使他们在异性的“要求”下,完善个人资料并熟悉社区。而用户每次登录 “管理中心”页面后,系统会自动推荐4位好友人选,异性用户与本地用户占绝大多数--必须承认,它相当贴近大多数人的网络社交心理。
毫无疑问,这种建立在对人性和心理的微妙把握基础上的产品逻辑,迅速为51招揽了大量年轻的中低端用户。这种“体贴入微”的服务在更多的细节中得到了体现:用户注册完成,系统会提示用户把ID和密码写下来或存在手机里;个人用户管理中心最下两栏提供了常用网址和软件的下载以及链接,并支持用户添加更多自己喜欢的链接;用“51同生缘”可以找到相同出生日期的网友,至于是否将自己的年龄显示在主页上,51则将决定权交给用户。类似的细节从技术上操作极为简单,却鲜有同类网站考虑得如此周全。
对于细节的掌控力,成为51进攻腾讯的武器。几乎QQ每推出一款新的功能或应用,51都能很快将之“移植”到自己的平台上:“51秀”、“51商城”、“51群组”,甚至“51问问”,无不是迅速复制QQ的产物--目前51已几乎拷贝了QQ产品线上的全部应用。
但即便是一模一样的产品,51也会提供一些独特功能。比如“在线大头照拍摄”、“给网友照片打分”和“乱弹”等QQ并不曾拥有,但更能刺激用户参与的功能。甚至马化腾曾表示过的要让腾讯像Facebook那样成为用户多元互动的社区的愿景,腾讯一直未成型,而51却推出了类似“新闻联播”的功能,能帮助用户追踪好友在站内的行踪--这一步显然走在了腾讯的前面。
51目前主要通过增值服务和各种形式的广告获得收入。前者包括VIP会员收费、虚拟商品购买和交易,甚至发布在首页的个人“广播”。后者的形式则更为多样: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在主页上保留广告位,并“挑选”不同的广告挂在主页上。而调动51活跃用户的“病毒式”在线营销,正在让一些广告主体会到真正的“可量化”效果:2007年,百事可乐与包括51在内的几家国内网络社区开展“我要上罐”推广活动,用户可提交个人照片参与用户投票“选秀”,优胜者的照片会被印在百事可乐的易拉罐上。活动结束时,51的报名人数高达130万名,而其他4家社区加在一起才只有50万名。
一些迹象表明,51正试图成为社交网站中的“征途”。以虚拟物品和“魅力值”两项增值服务为例: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被陌生人加为好友时设置了“赠送玫瑰花”的门槛,而一朵虚拟的玫瑰花价值5个“51币”,每个“51币”的真实价格为元,收到50朵玫瑰花的用户在51中并不罕见--这说明51至少从一个类似的活跃用户身上赚取了125元。另一些用户需要靠提高“51魅力值”的办法吸引别人的关注,1 000点“魅力值”的价格为25元,而魅力值至少在10 000点以上才有效果,这意味着51从一个用户身上赚取数百元的“魅力钱”并不是什么难事。这类似于史玉柱的网络游戏《征途》,只要通过钱就能买到服务的做*在多大程度上破坏社交网络的真正意义,并引发“泡沫”,不能不令人深思。
腾讯与51.com兵戎相见
51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超越腾讯,甚至直接从腾讯挖人。据称,51对产品和技术人才开出的薪水和福利,一般高过腾讯同类职位的15%。对腾讯的人才,51会报销机票请他们从深圳到上海面谈加盟事宜。据称,腾讯员工一下飞机便会被专车接到酒店。到2008年底,已有数十名原腾讯员工加盟到了51。
51甚至开发出一种叫彩虹QQ的产品--一个能够显示好友地址和查好友是否隐身的QQ辅助软件。
和过去对待珊瑚虫QQ的做法如出一辙,腾讯把彩虹QQ定性为 “非法软件”。2008年11月中旬,腾讯突然宣布将大规模强制卸载彩虹外挂。
一个小小的外挂,让腾讯和51这两家在SNS① 领域举足轻重的企业翻脸为敌,甚至大打出手,其实并非偶然。
熟悉庞升东的业内人士都知道,谈51必谈腾讯,甚至已经成了庞升东的一种习惯。而且对于腾讯,从庞升东的言语中听不到任何的冒犯之词,反倒是流露着更多的推崇之意。
对于51和庞升东,腾讯似乎也保持着一种罕见的默契。一直以来,虽然产品不断遭遇51的模仿和跟进,但是腾讯方面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不满之词,反倒是2007年庞升东还亲临腾讯北京分部作演讲。不少业内人士就此认为,这表示腾讯对51和庞升东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那么,习惯了被51模仿的腾讯,为什么会在彩虹外挂上反目成仇、大动干戈呢?原因在于,虽然同处SNS领域,拥有相同的消费群体和业务种类,但是腾讯是基于软件客户端的SNS,而51则是基于网页的SNS,这样的布局决定了腾讯和51能够长期共存。而51对于产品的模仿虽然强化了其在网页型SNS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并不对腾讯构成重大威胁。
QQ秀等一系列针对个人用户的增值服务,从实质上而言都是腾讯QQ这一聊天工具上的衍生物。在整个“腾讯大厦”的布局中,QQ软件及其所承载的用户才是根本之所在,是腾讯几乎所有增值业务的载体。对于腾讯而言,只要用户还在,无论竞争对手对其业务如何模仿,都不可能造成太大的威胁。这一次,51的彩虹外挂显然触及了腾讯的根基和命脉。彩虹外挂的出现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腾讯的业务,而是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争夺腾讯的用户。这对腾讯而言,显然无法忍让。况且,彩虹外挂数以千万的用户数量显然让腾讯心存芥蒂。这意味着彩虹外挂一旦分流成功,“腾讯大厦”的根基必然发生动摇,整个“腾讯大厦”甚至有可能坍塌。
一句话,腾讯可以允许51对自己进行各种程度的模仿,甚至在部分地方进行超越,但在最重要、最关键的QQ聊天工具上不容有失。
最新的故事是,51停掉了彩虹QQ。但谁都明白,庞升东与马化腾之间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外挂纠纷和珊瑚虫
腾讯和51兵戎相见,是因为51开发出彩虹QQ--一种基于QQ的外挂程序。而外挂程序是腾讯和马化腾心中永远的痛。所谓外挂,也就是附在主程序上的外部替代程序。
不过,随着腾讯外挂的佼佼者、珊瑚虫的作者陈寿福在2008年春天入狱,外挂对腾讯的影响降到了冰点,曾经一度备受网友追捧的珊瑚虫QQ就此谢幕。
珊瑚虫QQ的发展和IPQQ的历史紧密相关。1999年,IPQQ的鼻祖邹丹出现,之后所有QQ显示IP地址的方式都继承自邹丹模式。自邹丹发明破解方法之后,珊瑚虫以其优越的性能引来了大批下载者。从一些网站的数据分析来看,这个珊瑚虫QQ甚至一度超过了腾讯原版QQ的下载量。并且珊瑚虫不断地推出新版本,从版开始,珊瑚虫共推出了60余个版本。
珊瑚虫的开发团队主要由Soff(陈寿福)和Quaful组成。第三方改版QQ的盛行使得原版QQ的用户越来越少,而各种改版的QQ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会去除广告显示IP地址。虽说QQ客户端广告并不是腾讯的主营项目,但在绝对数目上还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无疑损害了腾讯及其广告客户的利益。另一方面,部分改版QQ擅自捆绑其他软件,给不知情的用户带来困扰,这些用户自然也会把账算在腾讯头上。因此,人气最旺、技术最好的珊瑚虫理所当然地成为那只遭枪打的出头鸟。
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似乎将珊瑚虫QQ推上了绝境。十余万元的赔偿金,同时也给其他正在制作第三方改版QQ的作者敲响了警钟。法院认为:“腾讯公司作为涉案作品的著作权人,有权限制他人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此作品,陈寿福未经许可在其网站设置涉案作品的下载服务行为属于侵权;腾讯公司诉称陈寿福在其网站上设置外挂程序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证据不足;腾讯公司要求陈寿福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亦证据不足……”
有人分析,从这纸判决当中不难看出另一种意味: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改版QQ就不构成侵权,给QQ做外挂程序也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这似乎不是腾讯所想要的结果,无疑让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改版QQ制作者有了名正言顺的法律保障。
就在很多人以为珊瑚虫可能就此谢幕之际,基于V5版增强包的珊瑚虫QQ2007悄然问世。珊瑚虫QQ的再次出现无疑惹怒了腾讯,也为陈寿福本人带来了灾难。
在第三方改版QQ中,真正以技术著称的其实只有两家--珊瑚虫版和飘云版。随着珊瑚虫的死亡,飘云也发出声明退出,腾讯大获全胜。
腾讯与千橡之间的那些事(1)
在与对手的交战中,腾讯喜欢用法律武器进行防卫。2006年,围绕着与千橡的官司以及口水战,马化腾的另一个终生的对手陈一舟浮出水面。
陈一舟,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大学二年级后留学美国,并到特拉华大学留学深造,1993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期间专攻自动控制及创造性设计理论,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199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7年陈一舟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及电机工程双硕士学位,1999年6月获得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MBA学位。在斯坦福大学期间,陈一舟就与周云帆、杨宁一起回国创办当时最大的中文社区ChinaRen社区,2000年9月这家网络社区在风险资金烧光之前连人带公司卖给了搜狐,半年后的2001年3月陈一舟自动离职,重回美国创业。不过,连续三次创业都未能成功。
到2002年初,陈一舟发现搜狐的股票开始慢慢涨了起来,打听和研究之后,他发现是短信业务带动包括搜狐在内的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情况开始好转。于是,2002年底,从得州的三位天使投资人那里拿到几十万美元后,陈一舟回国了。
追溯着搜狐的路线,陈一舟开始做SP业务,当年和陈一舟一起创办ChinaRen的另外两位--周云帆和杨宁,更是靠SP业务把他们新创办的公司--空中网做到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空中网之后,陆续有Tom在线、灵通、华友等多家SP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陈一舟的新公司千橡由于进入太晚,业绩也进不了第一阵营,所以很难以SP的概念进行上市,但陈一舟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做社区,用社区引流量,用SP做收费通路,社区还能做概念,一举两得。
当时中国开始出现“韩流”,于是陈一舟最开始重回互联网社区之战的第一战--创办一个完全模仿韩国网站风格的DuDu网。然而,陈一舟最终发现韩国的东西“拿来主义不Work”,他又一次陷入僵局。
自己做不成功,陈一舟开始想到收购,陈一舟这个时候开始把他手中搜狐的股票清掉,同时又杀到香港资本市场去炒腾讯股票,连续两波在资本二级市场上的成功让陈一舟一下子成了有钱人,也让陈一舟开始有了钱生钱的念头,并将之付诸实施。
虽然在日后的收购行为中,过多的失败使陈一舟有了中国顶级域名收藏爱好者的名声,但其早期最成功的举动当属收购猫扑。
猫扑原本是个人网站,是个另类风格的社区,很有一些恶搞精神。在员工的推荐下,陈一舟偶然上了一次猫扑网,结果一下就被打动了,陈一舟后来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林涛的采访时回忆到,“猫扑上的一群老用户非常有创新精神,回帖不按常理出牌,非常有娱乐价值,看一个帖子都能看你小半天时间。它的精华帖,不得了,好看得很。”陈一舟很快就被这个以BT(跳跃思维)风格著称的社区网站所吸引,并在观察一年后成功地将猫扑收入自己囊中。
随后,陈一舟的好胃口一发不可收拾,包括游戏论坛,教育网网站以及一些小SP公司被一一并入千橡。
收购一年半后,在陈一舟的大力推动下,自称为“中国第一互动娱乐门户”的猫扑的注册用户达到近2 000万、日平均浏览量7 500多万,世界排名由2 000多位上升到40多位。千橡和猫扑声势逼人!
腾讯与千橡之间的那些事(2)
由于猫扑本身的受众和腾讯基本上完全一致,因此腾讯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猫扑给其带来的压力。
同时,千橡虽然在短信这个市场上无法与腾讯相提并论,但也成功地进入了第一阵营。
更重要的是,千橡旗下聚集了当时最流行的Web 概念的诸多子产品,而且接连拿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风头很盛。
千橡和腾讯之间的恩怨随着腾讯的一个名为《MOP七宗罪》的头条专题而被公之于众,此时正值千橡意图转型为门户网站的当口,也正是猫扑上市前的一个敏感时期。
一个互联网网站利用手头直接掌握的媒体资源,去攻击一个直接竞争对手,无疑是犯了忌讳,此举类似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宣布对他国动武一样反响巨大,牵连众多。而更惊讶的是,这件事情竟然是马化腾同意并直接指挥的,马化腾对此的原话是:“虽然不能将他们怎么的,但至少能坏一坏他们上市的事情。”
猫扑果然没能如期上市,现在更是在千橡矩阵中沦落为二线子部门的地位。但猫扑未能如期上市,与腾讯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舆论上进行谴责并没有直接的关系。2006年前后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反流氓软件运动的发起,以及移动等电信运营商极其苛刻的短信新政,这些都让猫扑收入锐减,不得不搁置上市。
马化腾对猫扑和千橡出此重拳,还在于腾讯曾经因为一场口水战将千橡告上法庭。有趣的是,这场没开打就结束的官司还牵扯到另一个马化腾终生的对手马云。
2006年6月中旬,腾讯公司把千橡及其旗下的网站DoNews告上了法庭,要求两被告删除在DoNews网站上的侵权文章,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500万元。
腾讯公司诉称:2006年5月30日,DoNews网站出现标题为《原来骂淘宝的声音是腾讯这样策划出来的》的匿名文章。该文章说原告委托德盛嘉会公共关系公司策划、实施对淘宝网进行攻击。与此同时,DoNews网站中还出现《调查:你相信马化腾雇用“网络打手”攻击淘宝吗》的匿名文章,内容与前述匿名文章基本相同,并同时发起4个选项的投票。两被告还将两篇文章在网站首页“写作社区”栏目中建立直接链接并将其中一篇置顶。6月1日,原告委托律师向千橡公司发出律师函,要求被告立即删除上述两篇匿名文章。其后DoNews网站管理员解除了置顶,但一直未予彻底删除。6日,DoNews网站中又出现一篇署名“邓劲”,标题为《历数腾讯十宗罪,五马分尸马化腾》的文章,对腾讯公司法定代表人马化腾进行人身攻击。9日,原告委托律师再次向千橡公司发出律师函,指出该文同样属于捏造和散布虚假信息,要求立即删除全部侵权文章,但两被告对于原告的合理要求仍然置之不理。腾讯公司认为,上述3篇文章已经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犯,原告遂向法院起诉要求两被告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腾讯为何对这几个帖子如此敏感?这还得从腾讯旗下的拍拍网与阿里巴巴的淘宝网说起。腾讯拍拍网于2006年3月正式运营,成为淘宝网的直接竞争对手,此后又传出拍拍网从淘宝网“挖墙角”的消息,双方关系剑拔弩张。2006年5月10日,淘宝推出了尝试收费的“招财进宝”服务,卖家指责其“违背三年免费承诺”,并发起反淘宝联盟,决定“六一”万人集体罢市,导致淘宝网不得不修改规则。淘宝怀疑“罢市风波”是某竞争对手在幕后搞鬼,同时网上开始大量流传《原来骂淘宝的声音是腾讯这样策划出来的》等帖子,直接点名“腾讯雇公关公司攻击淘宝网”。该帖子于2006年5月30日匿名转到了DoNews网站的首页上。很明显,如果进一步扩散,对腾讯是很不利的。
对于腾讯的诉讼,千橡公司发出一个正式声明表示,DoNews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尊重包括腾讯在内的每一位发言网友的权利,也给了争议双方充分的表达自我观点的空间和平台,DoNews无权删除任何一名网友未被证明失实的言论。而千橡集团及DoNews均未收到来自腾讯公司针对此事件真伪的说明和证明,而只收到了腾讯公司发出的措辞严厉、恐吓意味明显的律师函。
对于帖子的来源,声明中说,“5月30日,《腾讯网络论坛公关代理协议》首先被其他论坛用户‘雷媚’发布在某论坛上。随后,有用户匿名将此帖发布在了DoNews论坛里。同一天,即有用户在DoNews上匿名发布《调查:你相信马化腾雇用‘网络打手’攻击淘宝吗》”。
由此看来,双方交锋的焦点在于是否撤下这几个帖子。千橡认为,DoNews已经起到了作为平等交流的平台的作用。DoNews把腾讯公关公司德盛嘉会发来声明《坚持保留诉诸法律解决的权利》和腾讯拍拍的《腾讯拍拍关于恶意中伤谣言的严正声明》的律师函同样放在了首页上,让当事人表达了立场。而腾讯则认为千橡是有意扩散,其在律师函中称“DoNews网站管理员将该匿名文章置顶,并组织进行网上调查将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个案子其实并没开打,就被无限搁置下去了。也许,腾讯只是用打官司的方式表达一下对对方的一种态度。
“蚂蚁搬家”阻击“招财进宝”
2005年9月12日,腾讯发布独立域名为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拍拍网。为了拍拍网,腾讯从淘宝网挖走了很多人,为此淘宝网总裁孙彤宇曾在2006年初和马化腾吵过架,但更激烈的竞争在这一年年中展开。这一年的年中,淘宝网按计划推出“招财进宝”。
淘宝网2003年上线,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网购需求的强劲增长,淘宝网以免费策略和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设计(尤其是支付宝)快速超越了当时的霸主eBay易趣,到2006年免费三年的大限到来时,淘宝网需要探索出一种不同于eBay易趣的收费方式,“招财进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招财进宝”是淘宝网历时半年时间研发,于2006年5月10日推出的竞价排名服务,是淘宝网为愿意通过付费推广而获得更多成交量的卖家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据淘宝网提供的说明显示,卖家根据自己在“招财进宝”页面上出售单个商品的利润情况,与淘宝网协议约定支付固定的费用,并依据实际成交数量及协议价格向淘宝网支付费用,而卖家的商品在“招财进宝”页面的排名高低将根据卖家实际成交量的高低,以及协议费用情况实时更新。而在“招财进宝”上线前,淘宝网上的商品位置主要由商品上线时间的先后来决定,每件商品的在线时间是7~14天,越是接近下线时间,商品的位置越靠前。
历史总会重演。当初eBay易趣在尝试收费时遭遇扛着“免费”大旗的淘宝网,于是卖家们纷纷奔向淘宝网,免费成为主流;现在,当淘宝网尝试用“招财进宝”这样的竞价排名来收费时,拍拍网又半路杀出。
就在淘宝网推出“招财进宝”时,拍拍网差不多同时推出了“蚂蚁搬家”活动,“大雨来袭,蚂蚁搬家”的广告词更让人浮想联翩。活动以免费为主要特点,着力吸引淘宝卖家倒戈加盟--在其首页显著位置设置了“淘宝店主搬家签到处”,打出“将免费进行到底”的旗号,作出“搬家就送推荐位,开张就送大红包”的承诺,甚至可以直接将淘宝的信用度导入拍拍网中。
“竞争是一种游戏,马化腾这招用得很好,这就是竞争的味道,竞争让你永远保持高度警惕。”随着马云的表态,淘宝网和拍拍网的冲突完全公开化,其背后是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大网络势力的对决。
这次正面冲突的最后结果是,淘宝网暂时放弃了这项服务。对于“招财进宝”的夭折,马云认为一是产品本身有问题,二是准备不够充分,考虑不周,再加上来自竞争对手的干扰,“招财进宝”的推出并不合时宜。而这之后淘宝网一直未放弃对收费模式的探索,2008年淘宝网再推商城,为商城客户提供比一般淘宝网用户更多的服务和置顶的商品排名(拍拍网后来也推出了商城)。
由于赢利模式的不清晰,使腾讯对拍拍网的投入一直不大,属于“以一个部门去和人家一个网站打”的业务。虽然2007年腾讯拍拍网超越eBay易趣成为国内第二大C2C① 网站,但和淘宝网的差距,不论是产品还是运营都非常之大,拍拍网目前的定位更像一个跟随的搅局者。2008年下半年,百度发布了“有啊”,搅局者又多了一个,但每一个搅局者都不希望一直跟随在别人后面。
马云和马化腾
笔者曾让一群朋友选出影响中国互联网的七巨头,朋友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最多的两个选项都姓马,一个叫马化腾,另一个叫马云。
马化腾和马云的第一次同台被予以比较,是2004年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在这一年的经济人物评选中,马化腾和马云双双当选,其中马化腾当选为年度新锐人物,马云则更胜一筹,当选为年度经济人物。
关于对马云其人的看法,各界一直存在争议。崇拜他的人喜欢他的激情四射,口吐莲花;批评他的人说他张嘴就来,蛊惑人心,言行不一;追随他的人说他胸怀大志,意志坚定;反对他的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大忽悠,说的比做的多得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人知道怎么样团结人,以他的对手的话来说,就是马云知道怎样收买人心,知道怎样给他的追随者洗脑。
从对注意力的追逐上,马云和马化腾是两种类型的人。
马云从来不放弃任何自己能出来开口说话的场合,以草根创业家的身份去做公关。不管承认不承认,马云是个能吸引到注意力的企业家。他长相独特,脑袋大,看上去充满智慧,眼睛不大但聚光,属于身有异相的那类人;他口吐莲花,出口成章,他做的事情即便没有争议,也希望具有争议,所以他身边就不怕没有故事,而有故事的人总是能吸引媒体的注意力。
为了离客户近一些,当年马云重回杭州。但杭州与北京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外界注意力,于是马云搞了个西湖论剑,把一个年度私聚做成行业性的盛会,这让马云每年都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之一。
2001年之后,阿里巴巴制定零公关策略(即不花一分钱公关费),马云则亲自和记者们定期交流,不论资历,不论名气,马云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遍一遍地和媒体做电子商务的普及工作。到了淘宝时期,有了充裕的资金做保障,马云更是一跃成为各媒体的座上宾,一时间马云大热,马云力推的淘宝网也大热,特别是马云关于淘宝网将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的话语更是热到诸多草根创业者为之传颂的地步。
而马化腾呢,则恰好相反,他基本上不会主动接受记者的采访,即便因为新闻事件的需要接受采访,也是能推就推,推不掉就推给其他实际负责的创始人或公司高管。很多媒体记者都感慨,腾讯并无一个集中的话语传播中心,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总是不知道该找谁。即便实在推不掉而接受记者采访,马化腾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完全按照公关部的事先安排和准备进行。
就外在形象来说,马化腾其实可以去竞选中国互联网最帅的领袖。马化腾个头米左右,身材俊挺,面如冠玉,有着让很多腾讯女员工都羡慕甚至尖叫的好皮肤,很多女记者也很喜欢马化腾这种类型。不过,出现在媒体面前的马化腾却平淡内敛--是位只关注QQ的低调领袖,工作之外很少出去应酬,最喜欢的是和家人待在一起。
不过,外在形象和为人处事的风格都大相径庭的马化腾和马云却有着几乎相同的野心和抱负--意图一统整个互联网江湖,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工商业界,而他们,也正一步步地按计划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信在未来的互联网争霸大战中,马化腾和马云会有着更多的交锋,让我们拭目以待。